中东火药桶再次炸响。以色列战机呼啸而过,目标直指伊朗心脏地带。紧随其后,《纽约时报》抛出重磅消息:美国已掌控伊朗领空,最高领袖的安全危如累卵。一场新的风暴,瞬间席卷而来,将本已焦灼的地区局势推向了悬崖边缘。这场冲突不是凭空而来。就在几天前,以色列的空袭行动已经点燃了火药桶,迅速招致伊朗方面的猛烈反击,导弹雨直扑特拉维夫。骤然紧绷的弦,让远在大洋彼岸的华盛顿,反应像坐上了过山车。白宫起初急忙撇清,否认美国参与了以色列的行动,试图保持距离。
哪知话音未落,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变了脸,不足一日便公开力挺以色列,言辞硬得能砸核桃。他不仅表达对军事行动的支持,更对伊朗发出一系列最后通牒,包括宣称美军已锁定哈梅内伊的藏身地,要求伊朗“无条件投降”。这番极限施压,让局势雪上加霜。然而,伊朗的反击并非孤立无援。随着胡塞武装、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等更多地区力量下场,声援德黑兰,特别是伊拉克民兵发出若美军攻击伊朗就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和红海港口的严厉警告,这股力量似乎让特朗普的调门低了下去。
白宫最新的声明明显变调,称总统将在两周后再决定是否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认为此间是寻求谈判的缓冲期。这被外界解读为其惯用的招数:先把对手逼到墙角,再递过橄榄枝,以极限施压为筹码,谋求最终的妥协。
一、莫斯科的棋局:从谨慎到亮爪
莫斯科在这场风暴中的姿态,同样耐人寻味。冲突爆发次日,普京总统立刻致电伊以两国领导人,明确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破坏地区和平,呼吁双方保持最大克制。这番表态,虽有偏袒伊朗之意,却也暗示俄罗斯并不打算直接军事介入。这对于今年一月刚与伊朗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的俄罗斯而言,一度让外界感到意外。普京在6月19日特意公开澄清,俄伊之间是战略伙伴而非军事同盟,条约不含国防条款,甚至强调伊朗从未请求军事援助,对俄方协助建设防空系统的提议也不感兴趣。
然而,就在中俄两国领导人通话后,克里姆林宫的口风陡然变硬。6月20日,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发出了罕见的强硬警告,称若哈梅内伊遭遇不测,俄方将作出“极端负面”的反应。这信号很强,等于对美以划下了一条潜在的红线。这番话,被广泛解读为俄罗斯可能直接干预的信号,无疑给美以联盟的任何激进行动增加了沉重的顾忌。俄罗斯在这场危机中,巧妙地展现了其多层面的战略手腕:既避免被轻易拖入泥潭,又在关键时刻亮出爪子,警告潜在的挑衅者。
二、北京的定力:原则、行动与担忧
再看中国,立场从一开始就稳健而清晰。北京方面第一时间就公开谴责了以色列的侵略行为,并在联合国安理会坚定为伊朗发声。王毅外长也亲自致电以色列外长,表达了强烈谴责,要求其停止升级行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假设此处人名为真)在6月18日发表声明,重申了中国反对任何侵犯主权的行为,呼吁各方重回谈判桌,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这是中国一贯的外交原则立场,在危机时刻显得尤为坚定。
同时,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务实行动,组织了撤侨。已有大批在伊中国公民安全撤离,显示出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是中国政府的优先关切。这既是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潜在风险的警惕。当特朗普放出威胁哈梅内伊人身安全的狂言时,中国外交部再次清晰表态,对当前局势表示深切担忧,反对任何侵犯他国主权、威胁他国领导人安全的行为。这种对主权和国家领导人安全的强调,凸显了中国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重视。
对比莫斯科潜在的军事干预警告,北京的姿态更侧重于国际法、多边平台和务实行动。中国在坚定支持伊方行使自卫权的同时,也持续敦促通过外交途径化解危机,显示出一种大国特有的战略定力,在混乱中寻找维持稳定的支点。
三、“输家论”的迷思:谁低估了中国的布局?
正是在这重重迷雾下,《纽约时报》等一些美国媒体抛出了一个刺耳的论调:要是美伊真打起来,中国将是“最大输家”。他们的理由听起来振振有词:一是中国一半石油进口都要过霍尔木兹海峡,战事一起能源供应岂不抓瞎?二是长期以来中国扶持伊朗就是为了在中东制衡美国,一旦伊朗政权垮台,中国在该地区的博弈不就全盘皆输?
但这种分析,恐怕低估了中国近年来的未雨绸缪和深层布局。就拿能源说事,中国早就不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单看今年5月,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同比暴增170%,俄油现在占我们进口总量的20%,远超伊朗那点份额(约10%)。
别忘了,还有中亚送来的稳定天然气流,国内南海油气田也在贡献力量。更关键的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都快50%了,光伏装机世界第一。这些都让中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从73%降到了65%。所谓的“霍尔木兹封锁”,真要发生,对中国经济的实际冲击,远没想象中那么大,甚至可能只是一个相对可控的风险。
中国看重伊朗,绝不止是那点石油买卖。更深远的考量,藏在地理和战略层面。想想中吉乌铁路,它计划穿过土库曼斯坦连向伊朗,目标是打造一条不依赖俄罗斯的欧亚新动脉。还有伊朗的恰巴哈尔港,那是连接陆路和海路的“黄金节点”,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伊朗局势不稳甚至政权变动,这条“一带一路”的关键战略通道就悬了,中国在与大国博弈中会少掉重要的议价筹码。更别说,伊朗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的一道重要战略屏障。它牵制着美国在中东的大量精力,等于间接减轻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对中国的压力。
要是伊朗倒下,美国很可能整合沙特、以色列,甚至一个亲美的新伊朗,拉起一个“中东版小北约”,然后腾出更多手来全力围堵亚太,这对中国来说可不是好消息。风险还可能外溢到安全层面。
一旦伊朗内部混乱或政权崩溃,难保不会成为极端势力的温床,这些势力可能渗透到中亚,直接威胁中国的西部边陲安全,包括“一带一路”上的中巴经济走廊等核心项目。这些潜在的冲击,远比那点石油买卖更让中国头疼,也更体现伊朗对中国深远的战略价值。
当然,中国也在积极应对这些风险。中伊之间早已启动了本币结算机制,现在双边贸易中三成多用人民币结算。这枚关键的“金融棋子”,能帮助两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地缘政治动荡带来的经济和金融冲击,是在危机中保持韧性的重要保障。
四、国际棋局的暗流与国内的杂音
环顾全球,对这场中东危机反应同样复杂微妙。巴基斯坦就联合了21个伊斯兰国家,严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公开支持德黑兰。这举动迅速引起美国警觉,特朗普立刻邀请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会晤,显然担心中国可能借道巴基斯坦支援伊朗。
更有意思的是,21个阿拉伯国家也联合声明,明确拒绝美军使用其境内的军事基地攻击伊朗。这表明即便一些国家与伊朗关系复杂,也对美国的单边军事冒险保持警惕和距离。连法国总统马克龙都在G7峰会上忍不住发问:“想用炸弹换政权?看看伊拉克现在什么样!”欧洲对美国这种鲁莽行事的单边主义似乎已深感厌倦。
美国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弗吉尼亚州参议员蒂姆·凯恩已正式提案,要求对伊朗动武前必须经过国会辩论投票,这不是个小数目。一些共和党议员对轻易开战也持保留态度,担心重蹈伊拉克战争的覆辙。
然而,就在这敏感时刻,中国社交平台上却冒出大量对伊朗冷嘲热讽的声音,甚至有人公开支持早已被推翻的巴列维王朝残余势力。有分析认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外部的认知操控,试图在中国民众中制造混乱,模糊伊朗对中国的真实战略意义,削弱中国对伊朗的道义和情感支持。
硝烟味仍未散去,但外交努力也在进行。伊朗外长已开始与英法德及欧盟代表进行冲突以来的首次接触,小心翼翼地探听各方底线,寻求斡旋空间。
美、俄、中三方在伊朗问题上的立场分歧一目了然:美国试图单边施压,甚至以军事威胁为后盾。俄罗斯展露出可能介入的獠牙,划出强硬红线。而中国则继续在多边舞台上穿梭,与伊朗保持高层沟通,既支持伊方自卫,也敦促外交解决,努力将局势拉回理性轨道。
战争的阴影依旧笼罩在中东的上空,就像一片挥之不去的低压云。与此同时,中国的油轮正悄然调整航线,在北斗卫星的指引下,绕开风暴中心,驶向更为安全的水域。这场中东的旋涡,搅动的远不止地区本身。它背后的大国博弈,才刚刚揭开冰山一角。真正的赢家和输家,究竟是谁?现在下任何断言,都还太早,迷雾还未散去。